深圳清華力合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,小小的一臺電子體重秤,里面蘊含的專利就有20多項。密集的自主知識產權推動一個年銷售額僅為200萬元 的小企業快速攀升為出口達2億元的行業龍頭。而記者日前從中國衡器協會了解到,我國衡器行業從1999年開始呈現高速增長,2005年出現增長速度轉緩, 一些企業經濟效益出現下降趨勢。協會有關專家表示,要保持企業的經濟效益持續、穩健增長,企業還須具有自主創新能力,不斷開發高新技術產品,不斷提高服務 質量,形成長期的競爭優勢。
據衡器行業年報統計,2005年,我國衡器行業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增長趨勢,但增速減緩。據192家企業報表統計,2005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7.6 億元,同比增長6.1%;實現工業增加值10.3億元,同比下降17%。專家認為,檔次低、技術含量低、產品附加值低仍是制約我國衡器發展,特別是衡器出 口的主要因素。
中國衡器協會秘書長劉曉華告訴記者,改革開放后,我國衡器行業有了較快的發展,衡器工業的管理體制、行業結構、產品結構、技術水平以及在國民經濟中所處的 地位,更是變化巨大,今非昔比。如今,我國已能夠獨立設計制造精度高、運行快、計量準確的各種電子衡器。但與國外先進的衡器企業比較,國內的衡器生產企業 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差距。一方面,國內生產衡器的企業雖多,大概有800多家,其中上規模的有100家左右,但單個企業的規模還不是很大,在新產品研發等方 面的能力有限。而國外,像日本、美國等國家,衡器企業只有幾家,但每家的規模都很大,產值一般均超過折合10億元。另一方面,就是我國的衡器企業與國外的 高端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方面相比,存在著不足。